《 孙 子 兵 法 》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7日 10:03浏览次数:


辅导资料与作业安排:

1《孙子兵法》全文

2、《孙子兵法》导读

3伊拉克战争的三大军事影响

4国防大学刘波谈《孙子兵法》

5、军队数字化——美军在伊的胜利原因

6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区别

7美伊战争,利益催生博弈

8、拉姆斯菲尔德将指引美军继续调整

9、理性看待伊拉克战争

10、孙子兵法与英美指挥官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11、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

12、伊拉克战争了犹未了

13、美军“震慑”行动翻版《孙子兵法》

12、作业安排



《孙子兵法》全文

前言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本电子版《孙子兵法》根据袁闾琨、张文才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中国兵书十大名典·孙子》扫校(辽版社《孙子》选用的是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的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温”字“氵”旁换“车”],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门”内上“西”下“土”],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的“王”旁换“石”旁]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加“艹”头]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缸”字右边“工”换“瓦”],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观沧海军事网(www.gchjs.com)根据袁闾琨、张文才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中国兵书十大名典·孙子》重校并编写前言,2000年12月24日)

 

[回页首]

《孙子兵法》导读

——武经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与成书

《孙子兵法》(以下称称《孙子》)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孙武。孙武的生卒年月,已难确切考证。据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司马迁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孙武的祖先为陈国贵族后裔公子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因避祸出逃到齐国,被齐恒公聘为工正。后食采邑于田,故又为田氏,称田完,卒谥敬仲。敬仲完四世孙为恒子无宇。无宇二子,一为田恒,一为田书(《史记》中记为武子开与嫠子乞)。田书事齐景公,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田书子名凭,字起宗,凭生武,字长卿。公元前532年,田氏联合鲍氏,灭执政的旧贵族国惠子(惠栾、栾氏)、高昭子。孙武为避难出奔吴国。后经好友伍子胥引荐,被吴国阖闾委任为将军,辅助吴王称霸诸侯。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勒兵乎?’……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关于孙武献书吴王的时间,后汉赵晔撰写的《吴武春秋·阖闾内传》明确记载是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代晋国的霸主地位,称雄中原。由此看来,孙武大显身手的活动时期当在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孙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同为春秋末期人。在吴“北威齐晋”时,已是阖闾之子夫差当政。夫差昏聩,子胥被杀,孙武后来则不知所终。所幸的是孙武为后人留下一部不朽的兵学著作《孙子》。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文精悍,内容博大,意境深远,极富哲理性,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被奉为“武经之首”。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孙子》仍大放奇光异彩,对现代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它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非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商务谈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2500多年前的孙武何以能写出《孙子》这样一部不朽的传世兵书呢?时势造英雄,我们不妨从孙武生活的时代背景中来探究其中奥秘。

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正是新旧制度转换、新旧势力递嬗的时代。铁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加以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某些大型水利灌溉设施的出现,使耕地面积急剧增加,私田大量出现。伴随着私有土地的出现,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关系逐步形成。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动,旧的“礼、乐、刑、政”很难照样维持下来了。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相互交织,此起彼伏,演化为各式各样的战争。春秋末期的兵器、作战样式、谋略的使用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制的变化最为明显。甲士和车战的地位下降,徒兵和野战日益重要。频繁、多样的战争,需要先进的军事理论指导,同时又为军事理论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经验素材,推动着兵学理论的发展。起初,由于受周礼的制约,兵家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的思想。战争的实践嘲笑了这个无知的理论。后来,管仲对“仁义之兵”加以修正和发展,提出了“节制之兵”,强调“尊王攘夷”,严明军纪,以威严慑服敌国。春秋末期,“仁义之兵”的思想理论完全动摇了,孙子适时地提出以“诡道”取代“正道”,把“节制之兵”发展为“权诈之兵”。

中国古代兵学理论源远流长,早在孙武之前,就有专门性的兵书流传,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军志》、《军政》、《令典》、古《司马法》等。《孙子》成书难免受其影响。除了《孙子》直接引用了《军政》里话之外,《军志》中所言的“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之类的话,与《孙子》中所说的“归师勿遏”、“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五事”以“道”为首等,在含义上都比较接近。另外,先于孙武或与孙武同时代的兵学家们的军事思想也为孙武撰写《孙子》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益启迪。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有刘康公的话:“国之大事,在礼与戒”。这与《孙子》开篇语:“兵者,国之大事”相合。《韩非子·难一》中晋大夫狐犯的话:“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这与《孙子》中“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相呼应。大约与孙子同时的申包胥在《国语·关语》中提出的“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与《孙子》提出的将师应具备的五条标准“智、信、仁、勇、严”相通。

姜太公确立的齐国兵学传统,到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得到弘扬光大。到齐恒公时,管仲实行军事改革,齐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成为当时诸侯国的霸主,尊土攘夷,尚武崇智之风盛行,并逐步形成为社会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著名的军事家在齐国大地上不断涌现,精彩的军事理论著作纷纷面世。先秦许多兵书,诸如《管子》、《司马迁》、《六韬》、《孙膑兵法》等皆出自齐人之手。这样的兵法之国的特殊环境,加之孙武本人出身于军事世家,为孙武成长为军事理论家,创作《孙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条件。

朴素的唯物主义天道观和无神论到春秋时代已形成一股进步的社会思潮。以前是“天命”、“鬼神”统治社会,而今却有人断言:“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原来卜筮是传达“天命”的,这时却有人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过去认为吉凶祸福是鬼神决定的,现在有人则提出“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来。《孙子》关于“道”、“仁”、“与众相得”观点,以及“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的思想的提出,正是对上述朴素唯物论和迷信天命鬼神的唯心论斗争作出的科学结论。另外,以《老子》一书为代表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孙子》的兵家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老子》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的方面,如正与奇、弱与强、实与虚,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命题,并洞察到对立面的转化,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等。从某种意义上看,《老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稍后于《老子》的《孙子》在某些方面汲取和发展了《老子》的军事思想。

总之,《孙子》的诞生,来自于丰富多样的军事实践,悠远的兵学理论渊源,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影响,浓厚的尚武崇智的文化的薰陶。

二、《孙子》研究专题

一般说来,《孙子》的研究大致包括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文献性研究、《孙子》军事理论研究和《孙子》非军事应用研究三个组成部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文献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孙子》作者及成书;《孙子》版本流传;《孙子》文字校勘;《孙子》注释、通解及翻译;有关孙子文献的整理与编纂等。《孙子》军事理论研究,包括《孙子》自身军事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研究《孙子》本身所包含的军事思想,包括它的战争观、战略战术思想、治军思想、军事哲学思想、军事论理、军事心理、军事经济思想等。后者则是介于《孙子》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之间的一种更直接指导实际斗争的理论研究。如《孙子》与当代中国外交策略、《孙子》与中国入世之对策、现代战争对《孙子》的修正与发展、《孙子》人才观对大学生的启迪等。《孙子》的非军事应用研究,是指将《孙子》的某些军事原则和谋略方法应用到军事领域以外的其它社会领域,以指导人类和平和发展为目的研究。诸如经营管理、体育竞技、市场竞争等。以下本文尝试就《孙子》研究的某些方面做点探讨。

2.1  《孙子》的战争观

战争是人类不同利益集团通过武力方式化解彼此矛盾和冲突的途径选择。它与人类文明的进化相生相随,实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缓解,战端此起彼伏。在中国,武力成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后保证。所有关注人类文明命远的人们不能忽视战争问题。了解《孙子》的战争观,对于我们思考战争问题大有裨益。

《孙子》十三篇的主题思想就是讲为什么要研究和把握战争以及如何研究和把握战争。《孙子》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这也就是说,战争关系事关国家存亡、民众死亡,任何有理智、负责任(有“道”、讲“仁”)的统治者、决策者不可能不高度重视对战争的谋划、运筹。孙武的家世及其本人的战争实践使他直接体验到战争给社会生活可能造成的巨大破坏性,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历史必然性。由此,孙武强调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和处理战争这一严酷的现实,即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慎重地对待战争。为了国家利益,“安国全军”(火攻篇),战争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进行“五事”、“七计”(计篇)的衡量和比较,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等诸方面出发,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的强弱等情况,认真权衡战争与否的得失,把握全局,遵循“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这样的基本原则。

慎战并不意味着不要战争,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使用不当,会落个玩火者自焚的下场。因此,孙武指出要辩证地把握战争的双重性,既知战争之利:“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军事篇),又晓战争之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重生”(火攻篇),即“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度篇)。孙武坚决反对那种缺乏政治头脑而置国家安危民众性命于不顾的“浪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火攻篇)。国君应忠于国家利益,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将师不可以感情用事,应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为了国家利益,对国君的错误命令可以不执行:“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地形篇);“合于利而动,不合利而止”(火攻篇)。战与不战以及如何战的最高依据是国家利益,即“唯民是保”、“安国全军”,对此,孙武提出忠告:“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篇)。

凭借战争维护和扩大国家的关键在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是既有客观的因素(如实力大小、“天”、“地”)又有主观的因素(“庙算”正确与否)、既有内部因素(如“上下同欲”、“将能而君不御”等),也有外部因素(如“合交”),实际上战争实质上是敌我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对“五事”、“七计”考察的基础上,孙武进一步地提出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他看到了战争与经济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即敌我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当然不完全排除“庙算”等谋略的作用)。战争以经济为资本的,大国之间的争霸,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补给、武器装备等)作后盾,是无法启动战争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作战篇)。战争离不开经济的驱动和支撑,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实难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故如有战事,其前景也就大致可以如此预测:“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形篇)。另外,战争久战不胜,会导致军队疲惫,国家财力枯竭,人民负担加得,别国会乘虚侵入。因此,孙子主张速胜战略。

孙武认为,慎战不仅要考虑战争能否取胜,而且还要注意到战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置对策。“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火攻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决策战争时,决不能因为战争取胜有把握就盲目兴师,而不顾战后战略格局的演变可能带来的长远的不利的影响。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局部战争为战争主要样式的今天,孙武这一慎战思想仍有现实的意义。孙武这种既重战又慎战的战争观,既不同于儒、墨等显学的“非战”主张,又与后来韩非等法家“主战”立场有所区别。

由于战争可能带来的巨大功利(“掠产分众,廓地分利”),有人会因此发动战争甚至穷兵黩武,对此孙武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积极准备战争、防范战争的备战思想。《孙子》曰:“以虞待虞者胜”(谋攻篇)、“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这就是说,要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防范,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形篇)。为此,贤明的统治者必须“修道而保法”(形篇),依仗强大的国力迫使敌人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形篇)。孙武这一备战思想一再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落后就要被挨打,在这个弱肉强食规则盛行的世界上,哪个国家不求发展,没有实力就难免有遭他人侵略之虞;居安思危,哪个国家疏于国防,战备松弛,同样难免有遭他人侵略之危险。当今世界,大国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一轮轮形式各异的军备竞赛就从未停止过,而且往往是一浪高于一浪。

基于重战、慎战和备战的战争理念,孙武提出了善战思想。他指出,善战的基本标准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形篇)。不过,在孙武的心目中,善用兵者,非用兵也;善战者,非战也:“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孙武认为,最好的战争方式是不通过武力(作战)的手段,不发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让敌方整体地屈服于我方,而我方没有任何损失,即“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而全”(谋攻篇)。不难看出,孙武实际上是借助于“善战”来分析用兵的不同策略水平:“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谋攻篇)。借助于谋划筹算让敌方在我方昭示下全部“自愿”地归顺于我,这被孙武认为是用兵的最上策,最理想的境界;其次是展示强大的实力威胁并慑服敌方。至于“伐兵”、“攻城”那就退而求之了。在这里,衡量用兵策略水平的高低是根据我方在战争中的得失比,而并非是打赢战争(打赢战争在这里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孙武清楚,军事史上凭借“伐谋”或“伐交”而实现屈人之兵并非常规。当战争无法(不能)通过“伐谋”或“伐交”来赢得胜利时,战争就只能通过“伐兵”、“攻城”来进行。对此,我们不能说这时“伐兵”、“攻城”就不是“善战”或最上策。所以,通览《孙子》十三篇,我们不难发现孙武在大谈特谈“谋攻”无比崇尚谋略时,仍然不惜花费了很大的笔墨教导人们如何“伐兵”、“攻城”。而且,在孙武看来,“伐兵”、“攻城”并排斥“伐谋”、“伐交”,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相辅相成,往往会相得益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孙子》的信息观

信息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普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看,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实际上就是对来自于自身内外的诸多的信息接收、变换和处理的过程。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战争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当然也不例外。对于这一点,《孙子》已经很清晰地指明了。《孙子》的信息思想十分丰富而具体,贯穿于《孙子》全部十三篇之中。它论证了掌握信息(一切与战争相关的东西)对于战争决策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信息(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具体途径和办法,还谈到了对有关谍报人员的管理。

孙武认为,信息的因素贯穿于整个战争的始终与各个环节。要赢得战争,实力是基础,决策是关键。而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缺乏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这么说,信息是关键之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看,战争实质上是敌我双方在信息上的较量,是一种当代人所称之的“信息战”。“故明君贤将,所以幼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孙武也因此从中逻辑地推导出一条为兵家普遍推崇的战争法则:“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谋攻篇)。

在《计篇》中,孙武强调,由于战争事关国家命运,所以明君贤将决不能盲目兴师,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为此,孙武提出,开战之前,战争的决策者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计篇),即对敌多双方的基本情加以全面了解和分析比较,进行“庙算”,谋划作战大计,预见战争的结局。五事七计涉及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兵众、士卒,这些对战争来说无疑都是信息或情报,都需要我方情况人员和情报机构加以搜集取得。在这里,孙武明示了这一点,即情报工作必须走在战争的前面,“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用间篇)。“先知”对战争如此重要,孙武指出,为了获取有关敌情,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为此即使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值得。因此,孙武强调,要做到“先知”,“不可取决于鬼神,不可像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篇)。必须善于运用间谍。孙武论述了用间的原则和方法,主张“五间俱起”并以“反间”为主。

除了用间获取敌情这一不可缺少的手段之外,在战争中如何做到“知彼知已”,以求胜利呢?孙武指出,在行军作战中要根据不同情况侦察判断敌情,要知晓天时地利。在《虚实篇》中,孙武提出要察知战场地理,了解战场,“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并采取“策”(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形”、“角”等方法,全面掌握敌情,以求避实而击虚,争取优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在《军争篇》中,孙武强调做好对军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即察知“诸侯之谋”,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为行军做好准备,“用乡导”得到地利。《行军篇》中孙武概括出“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等三十余种“相敌”之法,主张充分了解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敌情。以上这些侧重讲的“知彼”问题,《孙子》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如强调国君对将帅要知,将帅对士卒之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要知。在《九地篇》中,孙武阐述九种不同战略地理环境对官兵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兵者,诡道也”(计篇)。在互相用诈的战争场合,如果你不能欺骗敌人,那必然为敌所制;如果你不能识破敌诈,那就会陷入敌人的圈套。行诡诈之术,就要示形用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久远,远而示之近”(计篇),用虚假的信息迷惑敌人,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使敌方只能获得失真的信息。另外,要确保我方军事行动的隐蔽性:“易其事,革其职,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九地篇)。就是说,要注意保密好我方的信息,做到“运兵计谋,为不可测”(九地篇)。惟有如此,方可“形人而我无形”(虚实篇),掌握制胜的主动权,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

孙武一再强调,兵无常势,战场上的情况随时会发生变化,出现新问题、新情况。因此,为了打赢战争,战争的决策者、决策的实施者,必须“因敌变化”,“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九地篇)。孙武在这里实际上谈到了信息反馈的问题,他要求战争的决策者、指挥者应及时地依据反馈到的新信息,伺机修正或优化既定的决策和实施方案,以便牢牢把握有利的作战地位。

前面谈到《孙子》战争观时讲过,《孙子》十三篇的主题思想就是讲为什么要研究和把握战争以及如何研究和把握战争。《孙子》的信息观是战争观的具体化,是对上述主题思想的应答,“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信息观的核心理念,既回答了研究和把握战争的意义何在(“百战不殆”),又指出了研究和把握战争的正确思路和科学的认识方法(“知彼知已”)。

冷兵器时代形成的《孙子》信息观,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即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并且其内涵获得了深化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早已全面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超过作战平台作为现代战争的战略资源地位日益上升,由此导致了武器装备、作战指挥和作战方式等深刻的变革,制信息权成为战场争夺的焦点。在现代军事理论看来,孙武实际上是把战争视为敌我双方知觉能力及知觉能力为前提的行动能力的竞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敌多双方一方面企图做到“知已知彼”,另一方面则尽一切办法破坏或限制对方的知觉能力,使对方不能轻易地做到“知彼”(“知已”相对来说容易得多)。结合起来,只有一个目的,争取信息上优势,“形人而我无形”,进而“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如果敌我双方任何一方能够“形人而我无形”,那么等待对方的只有被动挨打的厄运了。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先是推毁了伊拉克的雷达通讯系统,之后再施以电子干扰,极大地消弱和破坏了伊拉克的侦察能力,使伊拉克各部队之间无法相互联系和策应,伊拉克基本上丧失了战争的知觉能力,当然无法及时地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结果,地面战只打了三天,号称百万之师的伊拉克就投降了。同样情形的是,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通过空袭彻底摧毁了塔利班的通信设施,导致塔利班作战体系丧失,塔利班迅速崩溃。由此两例不难看出,现代战争情形下,破坏敌人知行能力不单是依靠诡诈谋略这一方面,还得依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高技术武器装备),并且这一物质技术条件的竞争力越来越显得重要。

现代战争,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较小的规模、超强强度、更加隐蔽的特点,到了美国“9·11”事件之后,这种特点就更为明显,从而揭开了人类战争史新的一幕:“反恐战争”(两位中国军官1999年称之为“超限战”)。反恐由来已久,然而将反恐作为战争来对待并在世界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展开,这倒是前所未有。据有关媒体披露,“9·11”事件前夕,美国政府及有关情报部门已获悉恐怖分子准备在美国发动恐怖袭击的风声,但后来恐怖活动仍然发生了。“9·11”事件个中的原因耐人寻味。美国的国防力量不可谓不强大,美国多年来一直在不懈地开展反恐怖活动,排除这些因素,大概只能有一个解释:“9·11”事件的策划者对具体的袭击计划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使美国政府无法及时地采取防范措施和反击。这正好验证了《孙子》的话:“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虚实篇)。反恐怖战争大大不同于常规战争,后者往往是“面对面”的阵地战,而前者则多半是一种躲迷藏似的“游击战”。在反恐战争中,敌情不易捕着,更难以完全把握,反恐的一方要做到“形人而我无形”几乎不可能,而对方则很有可能做到“形人而我无形”。如此看来,美国乃至各国反恐活动的重心只能是“防”而不在“攻”,即稳固防范,以防为主,以攻为辅,伺机反击。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小布什总统在某些场合流露出的“先下手为强”以攻为守的反恐战略,恐怕难以奏效,实现其预期的愿望。

2.3  《孙子》的领导观

《孙子》认为,战争表现为敌我双方在实力的强弱、谋略水平高低等有形因素和无形因素的方面的较量。具体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是“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和“七计”(内容与“五事”相当,增加了“赏罚”、“士卒”和“兵”三个因素)。不难看出,在孙武看来,主导战争胜负的是人的因素(“五事”中人的因素有三项:道、将、法,“七计”还有士卒、赏罚),人的因素中最关键最重要是战争的领导者、决策者(即君主、将帅)。所以,孙武高度关注战争领导者在战争中所处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领导观,这其中涉及到领导者的决策原则和方法、管理原则和方法、领导者素质等方面。

《孙子》对领导者如何科学决策,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决策原则及相应方法。首先是知的原则。孙武指出将帅作战指挥应立足客观现实,全面掌握信息,这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计篇)。可见,知乃将令领之要,决策所依。这条原则要求是,知的范围要广,既要了解自然环境,又要了解社会环境,既要知已又要知彼;知的程度要高,必须全面、准确、快捷地收集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孙武还具体地指出了知的途径,诸如观察、对比、用间、试探性攻击等。

其次是谋取的原则和方法。谋取即谋划、“庙算”,即领导者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分析,对战争局势作出的判断和预测,明确战略方针,制定作战方案。谋是决策的核心。“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计篇)。谋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至可以不战而胜,谓之“上兵伐谋”(谋攻篇)。

要做到谋划得当,决策科学,孙武指出,领导者还必须懂得变的原则和方法。孙武认识到战争中存在诸多矛盾,如攻守、虚实、奇正等。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孙武告诫领导者要善于根据矛盾的发展变化,及时地调整原有方案,创造条件,使矛盾朝有利于我的方向转化。巨鹿之战,项羽率领部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关键在于他谙悉并正确地运用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这样的矛盾之理。《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者者,谓之神”(虚实篇)。战场上情况的易变性决定了决策的变通性。“兵因敌而制胜”(虚实篇),决策者只有灵活机动,“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九地篇),才能为战争提供科学的指导。

领导者科学的决策及其实施是建立在有效的、正确的组织管理基础之上的。为此,孙武指出了领导者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孙武认为,对军队实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是决定军队战斗力,进而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那么领导者如何管理军队呢?孙武重视军队的规章制度的建设,把“法”列为“五事之一”。他认为部队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编制、法令、法规,明确各级指挥员的职守,确立后勤军需管理制度:“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计篇)。“治乱,数也”、“凡治众如寡,分数是也”(势篇)。说的都是军队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问题。

有了规章制度,领导者就要严格按制度管理,就要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篇)。“文”指国君将帅行仁、教化、爱卒、厚赏。行仁,即有“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计篇),用政治道义去教育他们,视卒如“婴儿”、“爱子”。“武”指管制、施刑、用罚。孙武主张治军要文武两用,恩威并施。否则的话会导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乏,乱而不台,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地形篇)。不过,孙武认为对士卒首先应是爱、教其次才是罚、令:“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行军篇)。

令文齐武就要做到赏罚分明。孙子重视赏罚对军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并认为这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孙武明确了赏罚对象,即“赏其先得者”、“赏莫厚于间”(用间篇),既要赏勇士以资激励杀敌,又要厚待身处危境的间谍,以安其心。必要时,还要“施无法之赏,悬无敌之令”(九地篇)。如何实行赏罚?孙武强调物质奖励,“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火攻篇)。另外,孙武指出,赏罚还要有度:“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行军篇),赏罚过滥则功效无。领导者要慎用赏罚,力求发挥其最大效力。

令文齐武除了赏罚分明外,还要求军队领导者一贯重视和加强军队的操练,即“令素行以教其民”(行军篇)。孙武把“士卒孰练”作为判断作战双方胜负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指出,“道教不明”、“兵无选锋”是造成作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切不可等闲视之,“将之至任,不可不察”(地形篇)。为了凝聚军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军队战斗力,孙武要求领导者协调好上下级关系,创造“上下同欲”、“分众相得”的良好局面,以求“犯三军之从,若使一人”(九地篇)这样的最佳治军效果。另外,孙武主张对敌军战俘要“卒善而养之,车杂而乘之”,从而“胜敌而益强”(作战篇)。

孙子深刻地认识到,领导者素质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军队建设和战争胜负,因为领导者决策水平的高低和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状况。《孙子》特别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将帅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之一,将是“国之辅”(谋攻篇),辅佐国君周密,国家必定强盛,反之,国家就会削弱。优秀的“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鉴于将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孙子》对将帅的选拔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这就是“智、信、仁、勇、严”(计篇)五条标准。智,即有智慧,善谋略,居于“五德”之首,这是由“兵者,诡道也”这一战争根本特点决定的。仁,既是一种德,也是一种手段,内容是“令民与上同意”。勇,即勇敢坚毅。严,即法令严明,赏罚有信。

具体来说,《孙子》要求知兵之将,在处事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在才能上,要“知彼知已”、“知天知地”、“通于九变”;在治军上要“治众如治寡”,在战场上考虑问题要“杂于利害”,以期“斗众如斗寡”,“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九地篇)。在修养上,要“静以幽,正以治”(九地篇),避免犯“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这五种“将之过”(九变篇),在用人上,能“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篇)。

另外,孙武看到,将帅才干能否发挥,发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还受制于他的领导者即国君。为此,《孙子》对国家最高领导者国君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诸如,国君必须坚持正确的领导宗旨,即依“道”举政,“令民与上同意”,唯有“修道而保法,方能得民心,上下同欲,为胜败之政”(形篇)。国君在处理与将帅的关系时,能够做到用人不疑,即“将能而君不御”,“不知三军之事”,就“不同三军之政”(谋攻篇)。

三、《孙子》版本及研究论著(节选)

《孙子》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为“十三篇”。此后,历代都有著录,《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两汉、魏晋南北朝期间,人们通常以“兵法”来特指这部兵书。不过普遍命名为《孙子兵法》当属隋唐以后的事情。虞世南《北堂书钞》、李善《文选注》均称引“《孙子兵法》”云。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筒《孙子兵法》为迄今发现的最早传世本,而足本宋刻《十一家注孙子》、《武经七书、孙子》和《平津丛书》卷一《孙吴司马法》则为世存的最佳《孙子》版本。

 

[回页首]

 

国防大学刘波谈《孙子兵法》

 

有着“东方兵学圣典”之称的《孙子兵法》,备受古今中外军事家们的推崇。对当代西方军事理论影响极深的“间接战线战略”,便是源于《孙子兵法》。毛泽东曾盛赞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今天,从《孙子兵法》看美伊战争,可谓意味深长。

“不战而屈人之兵”与“零伤亡”

《孙子兵法》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一脍炙人口的名言。在此次美伊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盟军十分注意以“全胜”取得胜利。战前,美英盟国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12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打击,在政治上,予以大肆谴责,孤立伊拉克;在经济上,对伊长期进行经济封锁,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战争潜力。在军事上,创造了战争史的一个奇特形式——“空中禁飞区”,对禁飞区内的伊军事力量进行狂轰滥炸。等到此次战争爆发时,伊拉克几乎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

美伊战争爆发后,美英军21日在伊拉克实施了代号为“震慑”的大规模空袭行动,日本的《朝日新闻》就有人撰文指出,这是美国军事专家参考了《孙子兵法》后翻新的现代版。“震慑”行动的目标,是利用高精度的精密制导炸弹来一举摧毁伊拉克军队的士气。从而达到小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曾任美国防大学教教官的哈兰·乌尔曼博士说“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同其他的美军专家提出了“震慑”战略。然而,美军的“震慑”战略并未带来理想的效果,美军在此战中,总的看是较好地贯彻了其“零伤亡”的作战理论,凭借其高技术的武器装备优势,美军在战场上节节推进,迄今为止,其阵亡人数仅一百多人,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来说,这无疑仍称得上是“零伤亡”。而“零伤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符合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

兵以诈立

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的较量,因而,《孙子兵法》有“兵者,诡道也”的传世妙语。如何达成“诡道”的效果?孙武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等十二种方法。美军曾在其陆军作战大纲中作为开篇警句。但在此次美伊战争中,美军未能很好地贯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精髓。在开战初期,美军仗着高技术装备的优势,长驱直入;而伊军则利用美军的心理,“能而示之不能”,“强而避之”,让开大路,进一步使美军产生骄傲麻痹心理,结果在纳西里耶等地给美军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并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袭扰美军后勤补给线。这些行动使美英盟军几天之内结束战争的企图化为泡影。

战争的结局

《孙子兵法》尽管不是分析战争的万能钥匙,但对于我们预测战争的胜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孙武认为制约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五事”、“七计”,根据对它们的分析,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比如,孙武曾提到“天”和“地”的因素,即通常所说的“天时、地利”,应当说自然因素比较有利于伊方。另外,伊军本土作战,以逸待劳,同时利于本土补给。美英联军劳师远征,在长时间的备战中比较疲劳;且后勤补给线较长,给伊方的游击队袭击提供了机会。当然,自然条件的优势并不全在伊方一边,由于美英有着高技术优势便于其克服不利条件,反客为主:伊大片国土为沙漠,但沙漠地带,视野开阔,适合机械化步兵的快速推进;伊方后方腹地较短,缺少战略纵深,难以形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式的后方支援力量;伊国内大城市少,使美英便于形成“农村包围城市”式的战略态势,从而极大地制约其发挥“巷战”作用。

从《孙子兵法》中,不难得出对战争最后结局的判断。从《孙子兵法》看当代高技术条件下的美伊战争,我们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弱者仍有值得借鉴的长处,强者仍有令人深思的弱点,公理如何战胜强权,弱者如何转劣为优?最后,让我们铭记孙武的教诲:“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无恃其不来,恃吾有所不可待也。”居安思危,忘战必殆。

 

[回页首]

 

军队数字化——美军在伊的胜利原因

    (网管按语:本文是署名为“鱼10”的网友于4月12日发表在“海军论坛”里的论帖。该论帖的原标题为“军队数字化——美军在伊拉克的胜利原因”)

美军的优势并不在于那些个别的先进武器。他们在伊拉克赖以取胜的武器几乎都是20年以前的东西。他们的真正优势是战场局域网,这种网络他们自己叫做部队数字化。因为武器系统的数字化使美军不同武器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以各种频率的无线、有线  

电缆和激光等组成的局域网将其他国家的军队远远抛在了后面。军队数字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部队战斗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作战更加强调整体系统性能。这就好比一台计算机光CPU主频高还不行。还要考虑主板、显卡、内存、硬盘等配件的性能以及他们的相容性。英军的装备性能并不比美军差。但是由于他们的数字化水平远低于美军。因此英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明显差于美军,而且发生了更多的误伤。

 

[回页首]

 

伊拉克战争的三大军事影响

美国以超强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的超强军事实力,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世界军事形势。

多年来,美国国防政策进行了数次调整,也频繁对外用兵。但伊拉克战争对全球军事的影响超过以往,宏观来讲,这次战争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战争理论霸道:先发制人。与历史上所有帝国一样,美国也需要进攻性军事战略,企图“永葆帝国青春”。美国总统布什十分赞赏的美国新保守主义智囊团,2000年9月就为其制订了所谓“新美国世纪计划”。该计划的核心主旨是:美国要事先排除任

何竞争对手,建立在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顺着这个思路,布什去年6月1日在西点军校演讲时,抛出了“为‘和平’而先发制人”的理论。这一理论说白了就是:因为你可能要威胁美国,所以我要打你。至于这种威胁存不存在,美国人说了算,既当法官又是原告。很不幸,伊拉克成了这种帝国战争理论的第一块“试验田”。

二是战争目的多重:能源、亚洲、霸权。美国所发动伊拉克战争既有为布什总统连任作准备的功利性,又有为军火集团发财的服务性;既着眼于消除美国可能的潜在威胁,又出于美国利益的长远考虑。美国也早就有人提出,世界已进入能源战争时代。美国打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控制能源、重组亚洲、维护霸权。昔日的帝国都已衰落了,美国想走出霸权兴衰周期律。在美国人看来,区域强国以及区域强国崛起而引发的地区不平衡甚至地区冲突,可能导致美国想主导的国际格局失控,进而危及其霸权地位的稳定。按照美国的逻辑,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就是这样的国家,不仅有丰富的资源等客观条件,还有这样的野心。

三是战争影响面广:波及全球。武力推翻别国的合法政权,美国干得多了。入侵巴拿马,算是美国家门口的事,拉美本来就被美国看作后花园;海湾战争,伊拉克有错在先,美国表面上是主持“正义”;空袭南联盟,美国鼓动北约盟国一起干,是为了“集团利益”。惟有这次打伊拉克,美国至今连个能说服世人的战争借口都没找到,还主要是为了美国一国的利益。昔日的盟友反对打这一仗,也就不足为奇。美国威逼利诱拉上的国家,也是各有打算。实际上,世界很多国家都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只是参与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总之,伊拉克战争是美帝国在为其“长治久安”种试验田、唱样板戏。这一仗,对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是现实的、直接的,更是长远的。就对世界军事形势的影响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要国家可能相应调整军事战略

这种调整可能是微调,也可能是大变;可能是即时行动,也可能是看看再说。各国到底何时作何种调整,现在言之过早。但“变”是肯定的,只是程度、方式、时间、内容不同。从战略目的和任务看,如何根据本国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军事力量水平和能力为基础,创造更有利的内外环境和战略态势,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从战略方针看,如何根据本国可能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制定展开军事斗争的基本政策、加强军队建设、进行战争准备的基本原则等;从战略手段看,如何根据战略目的和任务及战略方针,确定军事斗争的方式、军事力量的运用,等等。

伊拉克战争出乎中外很多军事专家的预料,如美军增派的地面部队在主要作战阶段没有用上,人们想象的巴格达激烈巷战甚至是“巴格达格勒保卫战”没有上演等。这是一场全新的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战争,信息情报在整个战争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空地一体化的精确闪击战,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得到实现。有条件的国家军队如何有效模仿美军的行动,打击对手;某些处于类似伊拉克“境地”的国家如何能克美制胜,避免步萨达姆后尘。所有这些,都是各主要国家军队将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先发制人”的理论得以在实战中成功运用,很可能被某些国家和地区效仿。以色列已借反恐为名,多次采取针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日本军政要人也反复扬言,必要时对朝鲜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印度也曾表达过对巴基斯坦先下手为强的意思;尤其是台湾当局也妄想对大陆“先发制人”。美国的所作所为已引起世界的不安宁,如果其他国家甚至某些地区群起而仿之,人类和地区和平可能无从谈起。

2.高新武器将更受重视

伊拉克战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拉式”打法的胜利。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近年来一直主张,要根据作战需要来决定所派遣军队的数量,充分发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作用,尽量用较少的数量完成已定或更多的任务,突出强调部队要有灵活性。伊拉克战争就是按照以拉姆斯菲尔德为首的“21世纪战争新理念派”的主张来打的。美军凭借海空中优势、信息霸主地位,以一支小规模的机动部队快速挺进,直插伊拉克的心脏巴格达。从整个战争看,这一打法开局顺利,中间挫折,最后速胜。老拉的得意表情及战争的事实在告诉美军,也同时向全球各国军队宣告,兵不贵多而贵精,融合了更多人的因素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已日益重要。

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为美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试验场。在这方面,伊军在品种、数量、质量及技术性能等各方面,都与美军有着一代甚至数代的“代差”。美军赢得战争,首先也主要是赢在这方面上。

现在看来,美军很可能按照拉氏的想法进行改造。美军的武器装备也将更加高技术化,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陆军已制定了一个为期6年、耗资500亿美元的转变计划,突出武器装备与人员结合去提高战斗力。

对其他国家军队来说,“瘦身”与“增肥”、机械化与信息化必须同步进行。如何做好“加减法”,如何实现“两化”的同步跃升,是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以高新技术为牵引、以质量建军为重点的“精兵”建设路子,很可能是不少国家军队的明智选择。就武器装备的研制发展来说,能否根据本国能力和军队作战需要,研发各自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拥有自己的“撒手锏”,已是事关军队战斗力高低的战略问题。如果找不准发展方向,摸不着发展路子,拿不出真家伙,打赢未来战争可能更难。

在作战的指挥和作战原则的制定上,将更加突出武器装备,尤其是高精尖武器装备在战场和赢得整个战争胜利中的作用。在军队人员的训练和要求上,大大提高掌握高技术装备的训练时间和战法训练,并结合武器装备的更新而修改、制定相应的战役战术作战条令。

伊拉克战争还告诉人们,在陆、海、空、天、电的多维战场空间,无论哪个军种或兵种,都有其合适的位置,都有其重要作用。尤其是美国陆军在这次战争中捞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1991年海湾战争时,在经过38天的狂轰滥炸后,美国陆军只是进行了一次“收拾战场残局”的作战行动,地面战斗并没有打多长时间。科索沃战争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靠长达78天的空袭达成战争目的,没有使用地面部队。阿富汗战争中,在地面作战的主要是“北方联盟”和美军特种部队,美军的其他地面部队基本上是在主要作战已基本结束时才投入。所以当时美国军政界就有人提出“陆军消亡论”、“削弱陆军”等说法。伊拉克战争是美空中、海上和地面部队组成一个整体,按照协调一致的行动打赢的。美军由来已久的军种之争或许还会继续下去,但对于其他国家军队来说,这种争论意义不大,各国陆海空军必须协调发展,从整体上提升战斗力。这样看,“固强补弱”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期任务。

3.亚洲可能成为全球“火药桶”

近年来,非洲战火渐弱,欧洲日见平静,美洲战鼓未闻。唯有亚洲,从中东到高加索山脉南麓、从中亚到南亚的广大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迄今为止,亚洲地区引发战事的历史、民族、宗教矛盾和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有的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美国一直关注亚洲。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战略中先是推行欧亚并重策略。在打完南联盟后,美国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布什称为“邪恶轴心”的3个国家都在亚洲,被美国列为核打击目标的7个国家也大都是亚洲国家,“先发制人”的第一个对象也在亚洲。美国应该明白,推倒萨达姆,美国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100个问题。亚洲不得安宁,美国也安全不了。如美军的行动,很有可能进一步引发中东地区原教旨主义、反美情绪,以及由此滋生的恐怖主义的强烈反弹。以色列算是被美国认同的民主国家,他们打赢过所有对阿拉伯世界的战争,但几乎没有一天能安宁、和平地过日子。

此外,印度借“倒萨”之机,大肆试射导弹,成立“核指挥部”,称霸南亚、主宰印度洋的步伐大大加快。日本更是“借船出海”,这个对历史极为“健忘”的经济大国,已迫不及待地要做军事大国。这对饱受日本军国主义摧残的亚洲各国来说,决不是个好消息。

 

[回页首]

美伊战争,利益催生博弈

要发展地“透视”。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运动,而是两股活的力量的碰撞和竞争。战争是由有思想、有智慧、有差异的人来操纵和主导的,是由特定的政治目的所引发的,是受军事战略、武器装备、作战思想、作战方式及客观环境影响和制约的,这就决定了战争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此次伊拉克战争,美英的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因而,采取了不同于海湾战争的作战样式,即以海空实施大规模空袭的同时,地面部队全面展开攻击,力求通过“向心”作战攻占巴格达、拿下萨达姆,“速战速决”。纵观近十几年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没有哪两次是相同或相似的。可以预见,下一场战争也绝对不会是这场战争的简单“翻版”。因此,研究这场战争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以未来的思维运筹,在找特点、找规律、找趋向上下功夫。

要辩证地“解析”。唯物地、辩证地分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战争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充满这样那样的矛盾,必须运用辩证分析法才能理清纷乱的思绪、杂乱的关系。在这场伊拉克战争中,战场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场外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交战双方都极力宣传自己的成功之处,对失败之举则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以便鼓舞士气、争取舆论、以利再战。因而研究、分析这场战争,不能为双方的战时宣传而混淆视听,要透过一兵一卒的阵亡、一城一池的得失等表面现象,向纵深推进,向广度发展。如美英联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确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无懈可击、不可战胜,运用一些低技术的武器装备一样能够有效对付它。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以低制高”的局限性,破除低技术能应对一切高技术的错误观念。

要谨慎地“拿来”。从战争实践寻求强军之道、发展之路、制胜之术,历来为兵家所推崇和青睐,也是世界各国普遍而有效的做法。因为战争实践是检验军事战略、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作战思想、作战理论、作战指挥、后装保障等各方面理论和建设是否先进、是否优越、是否科学、是否管用的唯一标准。每一场有影响力的战争过后,总会引起军事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驻足深思,总会有大批研究成果雨后春笋般涌现,总会在世界军事领域产生强烈的震荡,总会推动国防和军队向新的更高层次迈进。因而,认真研究、分析这场战争的新特点,从中汲取“营养”,对于我们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借鉴“拿来”的东西必须同中国国情、军情紧密结合起来。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迟疑不决,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照搬照套。要在“信息化”的统领下,在深入研究交战双方作战思想、作战样式和手段等基础上,找出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促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迈进。

 

[回页首]

拉姆斯菲尔德将指引美军继续调整

 中新社纽约四月二十八日电(记者陈建)对于年近七旬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来说,二○○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无疑是他人生中志得意满的时刻之一。这一天,美军将士用掌声和欢呼,确认了他曾让太多人提心吊胆的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拉姆斯菲尔德二十六日前往波斯湾,视察驻守在该地区的美军部队。据说,临走前,在没有任何直接原因的情况下,他授意美国陆军部长怀特提出辞呈。因为,拉氏想引导美军

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要起用能实现自己意图的人,统领这支最大兵种。分析家认为,怀特辞职,恐怕只是陆军领导层大规模调整的开始。

二十八日这天,在卡塔尔美军中央司令部,拉姆斯菲尔德通过总结伊战获胜的要点,以及二十一世纪美军的任务,透露出未来美军的调整方向。

第一,特种部队充当先锋。开战前,数百名特种部队士兵已潜入伊拉克各地,保卫机场,攻击军事设施,使萨达姆政权丧失了发射导弹、袭击邻国的能力。随后,才是大规模地面部队跨过科威特边界北上。

第二,空中地面协同作战。地面部队北上时,没有停下投身到沿途城市的战斗中,而是不用一周就穿越了伊拉克南部,不到两周就直抵巴格达大门口。后续部队负责伊拉克南部城市的安全,空袭保障了进军速度。

第三,空军实施精确打击。地面部队准备攻城前,被拉姆斯菲尔德称为“战争史上无疑是最强大、最精确的空中打击”,已经摧毁了伊军指挥和控制系统、部署在巴格达周边的共和国卫队。联军飞行员们可以击毁藏在桥下的伊军坦克,大桥却丝毫无损。

第四,情报系统与之匹配。演讲中,拉姆斯菲尔德说:这个世界可能是危险的,可能并不整洁,但美国、美国的朋友和盟国,仍将有能力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会躲进洞里。二十一世纪,美军的任务是“非常规的”——要能够发现、抵抗、预防恐怖分子和恐怖分子网络的袭击。我们要用更少的部队、更出色的表现,发现并向业已存在的威胁和危险发起进攻。

这些改革思路,拉姆斯菲尔德以前也说过,但陆军一直抵触。伊战初期,陆军将领们更猛攻拉氏主导的作战计划,指责他派兵太少。在新闻媒体穷追不舍的询问下,拉姆斯菲尔德不得不用一句无奈的话给争吵做了结:“开战不足十天,还没到给计划做尸检的时候。”

今天,拉姆斯菲尔德宣称,伊拉克战事尘埃落定后,军史学家将研究这场战争,仔细审视军力、精确打击、作战速度、计划灵活性的空前的有机结合。他预言,伊战及去年十月阿富汗战争的胜利,将影响深远:从美国、国防部及各军种如何组织、训练和装备部队,到国防预算的制定及其程序,乃至训练方法及军事思想。

谈到曾有很多人批评他的作战计划时,拉姆斯菲尔德笑着说,二战时,丘吉尔曾经说:“千万别让太多人,把太多功劳,归功于太少数的人”。而他在华盛顿收到的一个纸条上,把丘吉尔的这句话幽默地解释成:“千万别让太多人,作出太多太错的事情”。

战事顺利结束,令拉姆斯菲尔德声誉日隆。二十八日,弗兰克斯在向中东驻军介绍拉姆斯菲尔德时说:他有过许多头衔:摔跤手、飞行员、国会议员、美军参谋长联席委员会主席、国防部长、商人,再到国防部长。致于我,只是叫他“老板”。弗兰克斯说:“我代表所有人,每个陆军士兵、水手、飞行员、海军陆战队员、海岸巡逻队队员、合同商、国防部的文职人员,向部长先生表示感谢。感谢你对军队的支持、指导和统率。这些是我们得胜所需的武器。”

 

[回页首]

 

美军“震慑”行动翻版《孙子兵法》

日本《朝日新闻》石合力梅原季哉

     美英军21日在伊拉克实施了代号为“震慑”的大规模空袭行动,这似乎是美国军事专家参考了《孙子兵法》后翻新的现代版。“震慑”行动的目标是,利用高精度的精密制导炸弹来尽量避免伤害平民,通过地毯式轰炸,一举摧毁伊拉克军队的士气。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这种观点成了哈兰·乌尔曼博士研究新的战略思想的基础。在担任美国国防大学教官的1996年,乌尔曼通过与曾指挥海湾战争的前将军们进行的共同研究,提出了“震慑”战略。乌尔曼指出:“我一直在思考像孙子所说的那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

不过,对于已经习惯于空袭的伊拉克士兵来说,这次将作出什么样的反应还是个未知数。虽然南部地区有一些伊拉克士兵投降,但是伊拉克军队还没有全面崩溃。

如果因为误炸而导致平民伤亡,美国期待的心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即使单是在电视上播放的压倒性的破坏力的图像,也很可能刺激伊拉克周边阿拉伯国家民众的反美情绪。

震慑有可能未发挥作用而导致战争长期化。《孙子兵法》中还有以下令美国感到刺耳的句子:“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蓝建中/译)

 

[回页首]

 

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区别

巴格达时间3月20日凌晨,伊拉克战争正式爆发,日前战争的硝烟已逐步散去。这次伊拉克战争与1991年海湾战争相比,是一场在相同的地点、与相同的对手、用不同的战法进行的战争。两场战争的主要区别是:

一、在战争性质和目的上,美军发动的海湾战争是正义的,目的是把伊拉克军队驱逐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权利;美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非正义的,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建立一个亲美政府,以便控制中东石油储备。

1991年海湾战争直接动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联合国安理会立即召开会议,通过了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撤军。美国出于保护西方石油来源和为建立符合其利益的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乘机带头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名,出兵海湾。通过42天的交战,美军达到了战争目的。伊拉克战争,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整个战争中,美军作战的重心是针对萨达姆等少数伊拉克高层领导人,并以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展开的攻击行动。虽然战争已经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是美国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伊拉克拥有这种违禁武器的有力证据。在这场战争军事目的上,美国也是为了试验新的作战理论。近几年,美军大力倡导军事变革。指导伊拉克战争的理论是"网络中心战"理论,并运用1996年提出的"震撼与威慑"的新理论:强调运用猛烈的火力,震撼性打击对手,不分前沿和纵深,全方位迅速地对敌人进行打击,运用先进的精确制导技术,打击对方目标追求双方较少的伤亡;空中与地面行动同时展开,目的是摧毁对方的意志,使其政权崩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而是利用高技术加特种兵的战术进行作战,这是美军军事变革的主要成果之一。从武器装备质量上看,美军武器装备大部分已实现信息化,而伊军武器装备大多仍停留在半机械化或落后的机械化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时代差",美英联军是如何打这场不对称战争呢?美军此次的作战特点可以概括为:越点打击、长驱直入、陆空一体、向心攻击。美英联军绕过了巴士拉、纳西里耶等战略要地,围而不打,避免与伊军过多纠缠,陆上突击速度很快,直扑巴格达;美空军在对伊重要据点进行精确轰炸的同时,对地面行动也进行了有力的支援。战后,美英联军指挥官和各国军事专家纷纷就伊拉克战争发表评论,称美军采取地空一体向巴格达快速直插的进攻战法标着21世纪美军战争新模式的到来。

二、在战略指导和作战思想上,海湾战争是用先进战法打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要求确保战争胜利,但并不要求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是先实施战略、战术空袭后,再实施地面攻击,而伊军则采取依托沙漠工事坚守,实施集中指挥,与美军打堂堂阵地战;伊拉克战争,美军要求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打信息化战争,不仅要求确保胜利,而且要求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是空地同时进攻、精确打击、直取要害,而伊军则采取收缩兵力、诱敌深入、放权指挥、分散打击、以托待变。

海湾战争中,美军作战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略空袭,摧毁伊拉克重要政治、军事、经济目标,确保夺取制空权;第二阶段为战术空袭,主要打击导弹发射架、共和国卫队、重要阵地,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第三阶段为地面作战,采取陆地与海上分进合击、地面与空中同时打击、前沿突破与纵深机降南北夹击等战术,在几天内将伊军驱出科威特。当时,伊军主力部队为了与多国部队打堂堂正正的阵地战,在伊科和伊沙边境的沙漠上精心构筑的壕沟和固定火力点的"萨达姆防线"并未给其提供多少掩护,沙漠地区的宽阔地形反而为多国部队的高技术兵器创造了良好的战场环境。萨达姆排兵布阵的最大失误就是将几十万大军排成一字长蛇阵摆在科威特、沙特以及伊拉克至科威特边境线上,结果让伊军暴露在大漠赤裸的阵地上任由掌握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军狂轰滥炸,而当恍然大悟的伊军想撤退,并沿着毫无掩护的高速公路向巴士拉行进的时候,无数的美军战机对这支长长的车队发起猛攻,科威特城到巴士拉的这条80号高速公路成了赫赫有名的"死亡公路"。面对多国部队38天的狂轰滥炸,伊军由于指挥权限统得过死,在开战后指挥、通讯系统瘫痪的状态下,部队群龙无首,毫无依托,损失惨重。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军事部署放弃在沙漠开阔地与美英联军决战的方针,把取胜的筹码压在"城市防御"上。伊军战前确立"分区坚守防御,立足巷战歼敌"的战略指导。这一作战思想,是在汲取海湾战争"御敌于国门附近"战略指导带来惨痛教训后得出的。采取的战术手段是重点设防、节节抵抗、保存实力、伺机反击、寓军于民、各自为战或区自为战,把兵力重点部署在巴格达、巴士拉、纳西里耶等地,把巴士拉作为嵌入美英联军后方的一颗钉子。针对美军地面攻击和空中打击并举的战法,伊军没有过早暴露主要的防空兵力和部署位置等情况,准备等到以后的巴格达保卫战时,对付美军的进攻。在头四天的美军逐步升级的空袭中,巴格达的防空炮火大多是各型高射机枪、高射炮开火,主要的防空导弹和单兵肩扛式防空武器并没有大规模还击,并且伊军的防空部队还频繁地进行调动、更换部署阵地,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暴露自己的准确位置和实力,保存了力量。在不对称作战中,美军总想打堂堂之阵,而伊军避其锋芒。美英联军一开始进展顺利,但在纳杰夫、纳西里耶等地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在乌姆盖斯尔等地进行了反复的争夺。伊军采用机动式防御,边打边撤,小股部队进行了反击,并从背后袭扰美英联军后勤补给部队。伊军不断调整部署,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原先以师为单位的作战编制改为以旅为单位,有的还分散到民间。萨达姆将指挥权下放给四大军区司令,而四大军区司令又将权力下放,权力层层下放,使得伊军的主观能动性被全部调动起来。另外,伊军还会用"诡计"袭击美英联军,包括假装投降,及假扮平民欢迎美军时再发动突袭。采取伪装方法,隐蔽躲藏,将大部分飞机和导弹都藏在掩体里,还通过在掩体上面修建水池、放牧羊群、在机场跑道上涂制假弹坑、把机动导弹发射架伤装成油罐车或冷藏车等多种形式来迷惑美英联军。

三、在战略部署和攻防样式上,海湾战争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战略包围,主要兵力部署在沙特和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广阔地域内,在土耳其部署有大批作战飞机,以非接触远程集中火力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力求削弱对方有生力量;伊拉克战争美军地面部队主要部署在科威特的狭小地区内,土耳其的"北方战线"并没有成功建立,采取以精确远程打击与装甲机械部队近战和直升机空中突击为主、特种作战为辅的作战样式,力求攻城占地。

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沿波斯湾、沙特阿拉伯、印度洋、红海、以色列、地中海到土耳其,基本上形成了对伊拉克的战略包围。而伊拉克则在科威特境内组织了庞大的多层防御系统。在伊沙长达240公里的边境线上,精心建筑有"沙漠要塞",以阻止多国部队对伊境内的进攻。多国部队在空袭38天作战中,主要采取远程间接打击手段,削弱伊军有生力量后,才开始地面作战,并且进行了所谓的"左勾拳"大规模远距离机动。在地面作战阶段,美军与伊军在广阔的沙漠地区展开了堂堂正正的远距离装甲集群战。美军力求在伊军地面火力有效射程之外打击伊军,美伊双方除了在海夫吉出现短兵相接的战斗外,基本没有发生近战。美军特种部队出动数量较少,并且在空袭两个多星期后才发挥重要作用。伊拉克战争中,萨达姆将全国划为北方战区、南方战区、中央战区和中幼发拉底河战区,并将部队分散部署,将共和国卫队等精锐部队部署在巴格达及周边地区,与联军打地面战。同时,伊军还在北部的基尔库克、提克里特,西部的拉马迪,南部的巴士拉、纳西里耶,中部的纳杰夫、卡尔巴拉等要地部署了相当多的兵力防守,以迟滞和牵制联军。伊军在巴格达近郊和市内重要地区构筑了3道防线。另外,伊军在美军大规模空袭阶段迅速离开驻地,分散进驻各处或者躲入地下养精蓄锐。这样形成的局势是:美军地面部队在战争初期可以长驱直入,一路无阻地直抵巴格达城下。并且在初期以每小时30-40公里的速度推进,到第四日清晨已经向北推进240公里。特种部队渗入较早,提前一年进入库尔德人控制区,培植反萨力量,战中又有大量特种部队潜入伊拉克境内,进行秘密活动,并在作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军此次大量使用特种部队,是因为美军的军用卫星和侦察机无法确定萨达姆和其他高级领导人的准确行踪,以及导弹发射架和生化武器隐藏地。同时,为了孤立萨达姆及其支持者,美军特种部队是惟一能实施战场心理战。战争中,美军与伊军发生较大规模的远战和近战较少,伊军主要依靠城市,依托阵地,从地上地下多面出击,在近距离内与美军决战。混杂在平民当中的军人利用有利地形和高大建筑物,采取地下潜藏、城中决战的方法与美军周旋。最可怕的是,由于从科威特到巴格达的补给线长达650多公里,加上美军的重型装甲部队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援,美军后方补给线被迫拉长,运输补给车队成为美军最容易遭受攻击的目标。3月23日,美军的一支运输车队遭袭击,10辆军车被炸毁,5名大兵被俘虏,美军陷入了伊军诱敌深入的圈套。

四、在诸军兵种力量运用和地位上,海湾战争美空军唱主角,主力是巡航导弹,陆军唱配角。伊拉克战争美空军唱配角,主要担负支援掩护地面进攻任务,陆军唱主角,精确制导武器是主力。

海湾战争中,美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很低,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仅占8%,打击主力是巡航导弹,除了接近尾声的100小时地面作战之外,空军、海军实施的远距离空中打击几乎贯穿了战争全过程,并主导了战争的进程和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成为决定战争结局的独立作战阶段。海湾战争爆发当日,美军共出动飞机1300多架次,进行3次大规模空袭。可以说,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100小时地面作战只是象征性的打扫战场,随后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没有动用地面部队,阿富汗反恐作战中美军动用的地面部队也非常有限。自此,空中打击的效果被过分渲染和夸大,美军在部队和装备建设上开始向空军和海军倾斜。伊拉克战争中,目的是从美国战略和经济利益出发控制伊拉克,战争目标是彻底推翻萨达姆政权和摧毁伊拉克的"战争机器"。从战争的目的和目标可以看出本次战争属于领土征服,这一点与海湾战争相比有根本不同,因此决定了这场战争不能仅仅依靠空中打击来解决,应该也是必须依靠地面部队直接介入并始终担当作战主力军来实现。从战争全程看,空中打击的范围、强度都是以支援地面进攻为主,听从地面部队招呼。最初空袭规模小,强度有限。首日空袭中,美军发动了3个波次的攻击,出动飞机约100架次,发射的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不足100枚。到第三日,用于空中打击的飞机才达到1000余架次,发射巡航导弹约320枚。总的来看,此次空袭规模小,强度有限。究其原因有:空袭的目标是萨达姆、其他高级领导人和最高指挥控制机构,因此目标相对少而集中。此次空袭使用的几乎全部是精确制导弹药,作战效能大大提高,所需弹药数量减少。从伊拉克军队情况也能分析出地面部队在领土防御中的地位。伊拉克在既无制空权、制海权,更无任何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依靠装备落后的地面部队采用灵活战术顽强的抵抗美英联军。从伊拉克战争的攻防双方来看,都突出地反映了地面部队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海空军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军事理论界便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未来战争将以"非接触"式为主。"陆军不久将退出历史舞台"或"只起到一个辅助兵种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再把资金浪费在这个"过时的军种"上,陆军的传统兵器也将随之失去主导作用。但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英联军在没有用空中力量给予对方武装力量重创的情况下就投入地面部队,从3个方向同时向伊拉克腹地高速推进,尔后与伊军发生了激烈的地面交战,最终靠陆军取得了胜利。因此,在一场战争中使用不使用陆军,如何用,关键取决于战争要达成的目的是什么。在强调陆军作用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战争正向陆、海、空、天、电五维领域扩展。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地面力量如果离开空中精确打击的协同,根本无法向前推进,其陆战兵器也发挥不了良好的作战效能。但从伊拉克战争看,战争样式正在向传统的地面作战回归,空中打击力量只能发挥配合作用。从伊拉克方面来看,游击战或运动性游击战仍然可以在抗击优势敌军的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回页首]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

新华网北京4月29日电伊战谈兵录:军事专家谈伊拉克战争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

李宣良、王经国

据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将于近期宣布伊拉克战争的结束。我军事专家认为,伊拉克战争的结局没有出乎人们的意料,但是战争过程中,美军的战略思想、用兵特点、武器装备的发展却有许多令人深思之处,这场战争将对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军事变革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军事科学院专家胡文龙认为,伊拉克战争再一次展示了美国新军事变革的成果和高技术战争的新形态、新面貌。我们的视线现在应该集中到这场战争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影响上来。他认为,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伊拉克战争再次证明:综合国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也是推动新军事变革的基础。决定战争军事层面胜负的因素很多,包括战略、战术是否得当,武器装备、兵员素质、士气是否占优等,但根本性的因素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比。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相当,则双方的全面性战争可能陷入胶着状态;若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胜负则会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去年的军费预算为3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其他15个军事强国的军费总和;这一实力远非伊拉克可比。所以,美英联军在短期内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胡文龙指出,这场战争再次证明,当今战争,综合国力优则易胜。对每一个国家来说,能否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步伐,能否使自己的战争之“剑”更加锋利,归根到底取决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高下。此次战争必将促使世界各国更加高度重视发展综合国力,并在此基础上倡导新军事变革,加强自身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军备竞赛将更加激烈,尤其是一些大国将更加充分利用其雄厚国力和已取得的有利地位,努力保持其军事上的优势和主动地位。

其次,伊拉克战争再次反映了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将可能促使世界新军事变革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加快发展。胡文龙认为,此次战争是美军的一场信息化战争的试验,美军的信息优势在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整个战场对美军来说几乎是“单向透明”的。在此次战争中,美军攻击行动的目标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反馈作战平台—完成火力攻击的整个过程只需要10秒钟左右的时间,几乎做到实时;而在海湾战争中这一过程是48小时。在指挥作业方面,美军使用了数字化地图及战况显示系统,实现了大屏幕前指挥,指挥员可以在大屏幕前及时观察战场动态,实施指挥,组织协同。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的巨大价值。

他认为,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看,信息技术将处于战争形态发展的主导和核心地位,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军队将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特征和各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选择。伊拉克战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信息战争的地位和作用,各国必将更加注重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强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

胡文龙认为,此次战争美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世界各国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中吸取教益,创新作战理论,建设各具特色的信息化国防和军队。这些特色将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选择多种战争样式,制定多种作战理论。冷战后美军所发动的战争几乎每次都采取不同的作战理论。1991年的海湾战争,突出反映了“先空中打击、后地面突击、以空中打击为主”的“非线式机动战”联合作战理论;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突出反映了以空中打击为主的“非对称、非接触”联合作战理论;阿富汗战争,则反映了全频谱支援的特种作战的联合作战理论;此次伊拉克战争,又实践了以直击要害为主的空地一体联合作战理论。这些说明创新作战理论对赢得战争具有重要作用,制胜的理论可以是多样的,可选择的战争样式也是多样的。各国在新军事变革过程中将会更加关注这一问题,既借鉴现有经验,又不盲目照搬,在实战中发展出符合自己特色的作战理论。

二是更加注重消除“战争迷雾”,强化信息系统。伊拉克战争总体结局虽然没有悬念,但其进程却一波三折,弥漫着浓厚的“战争迷雾”。照理说,信息化战争,信息获取是首要的,美军的信息获取手段繁多,技术先进,应该可以驱除“战争迷雾”;但事实并非如此。这说明,战争是双方保守秘密的对抗,是双方人与人智慧的较量,信息化系统只有适应这个特点来发展,特别是要发展战争谋略对抗系统,才能对战争制胜有所助益。

三是从正反两个方向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形成自己的“杀手锏”。战争攻防法则启示人们,要掌控战争的主导权,必须从正反两个方向去锻造“杀手锏”。此次战争中,美国的太空信息支援系统对美军作战起到了关键的支援作用,但也曾受到过伊拉克方面卫星干扰装置的有效干扰。太空信息支援系统的发展如此,其他作战系统也未必不是这样。因此,信息化战争攻防对抗法则将渗透到更多的领域,更加形式多样。

 

[回页首]

伊拉克战争了犹未了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5月1日布什将在航空母舰“林肯号”上发表演说,宣布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这场战争从3月20日打响到现在,虽然只有短短的40天时间,而且仅仅是一场局部战争,但透过战争的硝烟,我们有理由相信,伊拉克战争了犹未了,战争造成的问题可能要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就战争本身而言,如果说战前一些人士对应该支持动武还是反对动武感到茫然,那么战后,透过伊拉克秩序的混乱、民众的疾病和死亡,人们对战争的后果可以比战前看得更为清晰。战争直接造成了千余名伊拉克平民死亡,5000多人受伤,有数千年历史的伊拉克文物遭受空前浩劫;战争使本来就疲软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朱莉安·巴恩斯所说:“好吧,反战分子输了……但是,好战分子们,你们以为自己赢了吗?”

从军事意义上讲,战争结束是以没有大规模冲突为标志的。然而,当一种平衡被一个危险的游戏打破之后,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危险。

这场战争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无与伦比的军事优势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巩固并拉大了美国这个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同其他强国间的实力差距。让人担心的是,美国的速战速决不仅改变了中东地缘政治,也使得信奉强硬政策的鹰派腰杆硬了许多。据美国媒体透露,鹰派正打算乘胜追击,进一步削弱鸽派在美国政府中的势力,从而达到主导政府的目的,也许“五角大楼真的要彻底告别鲍威尔主义”。其结果只能是更加迷信武力万能,更加不尊重联合国,更加听不进盟友的意见。目前,美国认为其应该解决的国际问题包括:推进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进程、消除朝鲜核危机、化解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的战争隐患,并且继续推进其所谓的“全球反恐怖战争”。如果美方继续坚持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使用“伊拉克模式”解决一切争端,那么世界将有失衡的危险。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对联合国作用的怀疑之声此起彼伏,一些国家和组织对联合国未能阻止战争表示极度失望和不满。国际上新出现了一种“联合国终结论”。现在围绕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一场激烈的外交斗争正在进行。这场斗争的结果将决定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问题上能够发挥何种作用,决定着十字路口的联合国何去何从。应当说,伊拉克战争后,国际社会对联合国的期望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对联合国的信心不是下降了,而是增强了,对联合国的支持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尽管“世界需要联合国”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声音,然而鹰派主导的美国政府能听得进吗?

这场战争也使得整个中东地区不安起来。在伊拉克,无论是对萨达姆政权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来说,美国都只是一个战胜者,而不是一个大救星,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的人民有自己的自尊。伊还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矛盾错综复杂的国家,美国要搞定一个既令自己满意,又能让伊人民接受的领导班子谈何容易?要按照美国民主模式改造伊拉克,伊人民能心甘情愿吗?在阿拉伯世界,正如华盛顿防务情报中心科尔宾所说:“阿拉伯人视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为对一个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侵略。”这场战争势必引起广大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深思,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强的意志。我们有理由相信,阿拉伯世界肯定将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究竟是否会遂美国鹰派之愿?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但儿童声嘶力竭的哭声令伊拉克人民永世难忘,家园被毁的情景也会使伊拉克人民刻骨铭心,“和平”和“民主”真的会降临伊拉克吗?

 

[回页首]

孙子兵法影响英美指挥官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这篇报道说,孙子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旨在攻克巴格达的整体战略构想之中。前步兵军官、《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一书的作者马克·麦克尼利说:“这绝对不是巧合。”“《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

几代军官都从孙子的攻心战略和诡诈方式中汲取了养分,其中包括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总指挥汤米·弗兰克斯。弗兰克斯经常引述孙子的话。

弗兰克斯并不是个别现象。在到目前为止的战争进程中,这位古代军事思想家的灵魂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

设在弗吉尼亚州的斯托瓦尔·格兰杰咨询公司的汤姆·斯托瓦尔经常在空军所属的空军指挥和参谋学院讲解孙子兵法。他说:“盟军最初采取的一些战术直接源于孙子的军事思想。”

孙子在他最为著名的《谋攻篇》中说,“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做法,杰出的战争指导者应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麦克尼利说:“盟军指挥官使用的正是这种办法。”

他说:“重点不是放在广泛的战斗和破坏上,而是明智地放在有选择的目标上,如果消灭了这些目标,萨达姆·侯赛因政权就会迅速土崩瓦解。”

他说,战争开始之初就试图消灭萨达姆本人,同时用精密制导武器袭击巴格达的基础设施目标和共和国卫队,这就反映了这种作战思想。

麦克尼利说,美国牵头的盟军向北挺进,间或有选择地争夺一些重镇,这也反映了孙子避开城镇、加倍赶路的思想。

他说:“在大部分时间里,盟军的将领们避免投入大规模部队进行争夺主要城镇的巷战。相反,他们的目标是控制主要机场、桥梁和道路,从而能让部队快速开赴最终目标。”

这场逐渐表现为针对萨达姆本人的战争,似乎也能在孙子的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中找到其影子。

孙子敦促将领们分裂一个团结的敌人,阻断他和他的盟友之间的联系,美国军队试图把萨达姆和他在伊拉克政权内的支持者们分离开来,就是采取这种策略。

斯托瓦尔说:“孙子说,夺取对手所珍视的东西,就能把他打败。对萨达姆来说,这可能就是权力地位。”

堪萨斯州立大学中国古代战争问题专家戴维·格拉夫说,孙子的理论无可挑剔。

英美指挥官们在伊拉克沙漠中采取的许多行动,以及孙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军事思想,似乎都是合乎逻辑的处理办法。

格拉夫说:“在美国军方采取的行动中,仍然能看到孙子的影子。”

他说,最明显的便是这种观念,即在敌人被迫拉长的战线中,应该集中兵力,有选择地打击敌人的弱点。

格拉夫说:“这与其说是哲学思想,还不如说是常识更为准确。”

不过,即便这种军事思想上存在的一些类似之处可能具有欺骗性,西方的军事机构还是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东方的智慧。

麦克尼利说:“的确,西方的战争方法,尤其是美国的战争方法,常常是直截了当,建立在优势技术之上。不过,大家现在看到的情况正是西方的军事优势和东方的间接方法的结合。”

 

[回页首]

作业安排

 

具体安排:敬请诸位《孙子》选读者,结合《孙子》、《孙子》导读及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大学期间在全面培养和提升自身素质过程中,如何(准备如何)敢于和善于同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障碍作斗争,写一篇作文,理论联系实际,字数不少于1500

作文题目:《孙子》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从我谈起

附录:《孙子》材料两份

材料1《孙子》原文

  材料2《孙子》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