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及作业要求
一、导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清代郑板桥有言:“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亦莫不如是——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
中国之所以是历史悠久、有着璀璨文化的伟大的国家,即基于农业生产。中华民族在这神州大地上能生存、繁衍、发展、进取,办即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绵延。中国诚所谓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苦难中始终蕴育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斗争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经验、知识大都是代代相传,各时期、各地区虽不尽相同,但总的则保存、贯串于先民们共同验证了的农学思想和农业技术里,其中有不少为官家、政府部门及文士们所记述、传播下来。《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科技史》所研究、整理的就是古农书和古代有关文献里留存下来的这些农事经验和科学技术。总结、学习这些农事经验及科学技术,取精用宏,推陈出新,并参照、汲取现代先进科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这是农业科技史研究的范畴。
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家。诗歌起源于劳动。随着人类社会、.时代的发展,反映当时社会这些现实及各时期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的诗歌,踵事增华,不仅用以“记事”(生产、劳作、征伐),同时用以“言志”、“抒情”、鸣不平、表爱恋的篇章,也并发俱生,蓬勃绵延。自《诗经》直到现在,中国的诗,包括诗、词、曲、歌谣、谚语等,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它们是历史的镜子,大众的心声,是伟大、朴质、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诗言志”,“诗者、民之性情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代诗词中咏及农业、农村、农民、农事、农政特多,这些是我们研究中国农业文化、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农史、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学思想和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宝贵资料。
通过历代咏农诗词的阅读、学习,可了解中国在历史各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停滞,以及遭受天人灾害时农民的劳作、生活、社会地位、苦乐、命运等情况,受到感染、激发;从而能够继承古农先民们在农业劳动、社会活动中与自然斗争、与统治剥削者斗争的经验与智慧,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弃其历史的局限性,芟旧创新,奋发进取。
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华诗词里有中华民族的精神在。
有谁读了《伐檀》、《七月》等诗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不憎恶愤懑要起而反抗的呢?
有谁读了聂夷中《伤田家》、张俞《蚕妇》等诗不为终年辛苦耕织而自身不得温饱的农夫农妇们的悲况而同情流泪呢?
有谁读了王安石《河北民》、范成大《催租行》等诗不为农民世世代代担负沉重的租税,以致家破人亡而愤慨不平呢?
又有谁读了白居易《观刈麦》、李纲《病牛》等诗而不为古代士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引以自责而感动呢?
至于读到苏拭《秧马歌》、杨万里《圩丁词》以及梅尧臣咏农具组诗,那就更要为农夫们创造农业具械的智慧和好丁们在劳动中的集体精神而深深敬佩了。
这些诗词作品就是“民之性情也”,历代诗人们的这些”言志”、“记事”名篇,都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曲,在真切感人的民族诗歌艺术美中,充溢着坚韧崇高的民族精神美。
工作着是美丽的。人类在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农业劳动中是美丽的。几千年来,先民先辈们全身心地辛勤耕作,生产出粮食瓜果等生活资料养活自己、家人与世人,创造了物质财富,这是物质文明;先民先辈们也同时在耕作和其他劳动中,用其身心创建精神文明,以贻子孙,那就是我中华民族具有的勤劳、俭朴、坚忍、智慧、爱人、爱物、善善恶恶、奋勇抗争、不断进取等美德,这些宝贵精神财富都融冶、贮蓄在诗的大田里,正待我们后人去发现、去感受、去继承、去发扬。
由于历代关心民生的诗人们所写下的优美而信实的诗篇里,不少是存有传统耕作、种植、蚕桑、渔牧等业的科技与经验,自是珍贵,我们阅读时应予注意。不仅注意其“质”,也要注意其“文”,注意其表达实质的文采,因为“言之无文,传之不远”。尤其是诗词语言韵律之美,载意境美、哲理美于一体,陶冶心灵,百代不衰,我们在诵读时更须着意汲取。
青年学子通过研读咏农诗词名篇,受到感染,加深爱农重农思想,深化对中国农史、中国农学的理解,努力学农,决心兴农,从而自觉培养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所需要的、能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又能精湛掌握运用新科技、全面发展、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二、作业要求:
1、阅读《中国历代咏农诗选》(可上校园网中的“中华农业文明网”,其“农业诗词”栏目收有本书)。
2、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报告或小论文。